每天忙碌的生活,使許多人對維持規律的運動已是力不從心,年輕時的強健體魄也就逐日減退而不自如。不僅如此,體重也因此隨年齡的增加,日見上升,讓許多人對「上年紀」這回事感到害怕。


目前科學界已明白肥胖不僅僅是體重過重而已,肥胖還和許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有關,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關節炎、下背痛等。面對因肥胖所引起的醫療成本日漸增加的問題,預防肥胖與積極治療肥胖已是本世紀重要的課題之一。但是就像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廣的「關節養護」觀念,老年人可以積極的態度來對抗像關節炎這樣的病痛,年紀增加所伴隨者的體重的增加,也可以從積極的個人健康管理態度來預防。


根據1995年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星期多消耗2000大卡的能量(即每天藉由運動消耗300卡左右的熱量)即可促進健康,同時還可減少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子。要消耗300卡左右的熱量意味著每天多走約1小時的路。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身體有些不適感,但是上醫院檢查又說沒毛病。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時候大家可能會絞盡腦汁,開始想下一步要花多少錢進行較「精密、先進」的檢查。其實事情可以更簡單,而且我們發現許多人在這方面都忽略了,那就是了解自己的體適能。體適能是指一個人的心臟血管及肌肉等組織皆可充分發揮機能即能勝任日常工作,並有餘力享受休閑娛樂生活,又足以應付突發緊急狀況的綜合身體能力。良好的體能也較不會罹病或失能。


體適能又可分為心肺功能的適能、肌力與肌耐力的適能、柔軟度的適能以及身體質量的適能。平時常從事有氧運動的人,例如每星期都會騎腳踏車、慢跑、游泳三回以上,它的心肺體適能應該能維持良好的狀態,因為這些運動主要就是訓練一個人的心肺耐力。同樣的因為在從事這些運動時身上許多肌肉也被訓練到所以肌耐力也應該不差,但是若和每星期都從事肌力訓練如利用重量機、啞鈴做相關部位的肌力訓練的人相比,有特別經過訓練的部位之肌力一定較好。經常做瑜珈、柔軟操的人之柔軟度通常很讚,因為這些運動的方式多以拉筋的方式進行。在門診,我們就經常見到許多每天在公園做伸展操的阿媽們的柔軟度,是許多年輕的上班族比不上的。表一是比較大家經常從事的運動對各項體適能的影響。


您可能早就想減重了,但是老是效果不彰。不要氣餒,因為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不是只有你做不到。減重要成功一定要「知行合一」地、積極地進行個人健康管理。在開始您的減重計劃前,不妨先了解您的體適能,這樣,您將會更知道從何處加強。曾有一位小姐試盡許多減肥手段,但都無法得到滿意的效果,但在接受體適能減測後,發現其實她的心肺耐力不佳。心肺耐力不佳的原因之一應是她平常很少運動,同時也可能是經常使用不當的減肥手段,影響了心肺耐力;而且心肺耐力不佳,要從事對維持減重效果非常必要的運動時,就常力不從心,結果體重就像溜溜球一樣,下下上上。目前醫界已證實減重發生「溜溜球症候群」是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表一、運動對各項體適能的影響







許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不管怎麼節食,身體的有些部位還是很難瘦下來,像是肉肉的鮪魚肚、女士們在意的小蠻腰以及大腿部位。小心!這些都是體脂肪過度堆積的徵兆!而且不少愛美的女性,使用不正確的斷食法或節食法來減肥,很容易將腸胃搞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王偉醫師要來告訴大家,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减重,有效控制體脂肪。


體脂肪比率過高 易導致慢性疾病


體脂肪是人體內的自體脂肪,出現在皮下、臟器周圍以及某些特定的器官。適量的體脂肪是人體維生不可或缺的,但現代人往往由於生活習慣,不知不覺中累積過多的體脂肪,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一般來說,男性的體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的部位,而女性的體脂肪多半堆積於臀部及下半身。


而當體脂肪堆積於這些部位時,往往表示臟器周圍的體脂肪超過標準的量,此時就容易因為某些內生因子的作用,導致內臟被破壞,因而引發心血管病變等慢性疾病。因此,建議一般大眾謹慎正視體脂肪過高所導致的危害。


記住口訣 黃金比例三比八 瘦得美麗又健康


測量體脂肪的方式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方式是透過專業儀器測量體脂肪比率,一個比較粗略的標準是成年男性體脂肪比率應該維持在23%以下,而成年女性則應該維持在27%以下,是比較合乎健康的標準。另一個方便好記的方式是記住「三比八」,因為就三十歲以上的女性而言,體脂肪與非體脂肪的比例為「三比八」左右,比較合乎健康標準(大約是27%),以台語「瘦比巴」諧音的方式來幫助民眾記憶。


許多人常常把減肥與減脂看作是同一件事,其實不然。因為根據統計,每減輕2.6公斤的體重,其中將包含1公斤的肌肉;而復胖時,卻往往只有2.6公斤的脂肪回到身上,長期反覆的結果,體脂肪率也直線上升,容易導致外表雖然不胖,但體脂肪卻過高,也就是一般俗稱泡芙族的情況。


控制體脂肪才是健康減重的關鍵!因此,在瘦身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採用極端的節食方式,不但容易搞壞腸胃,也容易復胖,產生「溜溜球」效應。全方面的生活型態的評估及衡量身體狀況,搭配正確的飲食觀念,與運動習慣的養成,逐步改變生活型態以及行為模式,這樣才是真正瘦得美麗,同時也瘦得健康唷!


( 本文作者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腸胃科 - 王偉醫師 )



 


(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曾頌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儷心 Listens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